1、 引言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依赖最大化发挥比较优势,充分运用人口红利、全球化红利,凭着便宜的资金、劳动力、土地等要点价格,达成了迅速工业化和城镇化,中国经济总量维持了持续迅速增长态势。GDP从1979年的4 063亿元增至2012年的519 470亿元,每年平均增长率高达9.76%。然而,以TFP为标度的经济增长水平或效率并不高,依据测算,中国1979年~2007年TFP每年平均增长率在3.72%,而2008年~2012年则降低到2.21%。多年的粗放型增长模式致使国内资源、要点与环境的综合承载力急剧降低,劳动力、土地等便宜要点红利越来越丧失,再加上世界经济危机复苏趋缓、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致使国际贸易环境恶化,中国经济“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高出口、低效率”为特点的粗放型增长模式走到了尽头。目前,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转型升级的新阶段,为此,需要推行革新驱动进步新策略,选择适合的技术进步路径以提高技术进步效率和经济增长水平。在此背景下,亟需回答两个现实问题:一是中国经济总量迅速增长是多种技术进步路径发挥协同用途的结果,那样,近年来不同技术进步路径对中国经济增长特别是经济增长水平的效应怎么样?即技术进步路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问题;二是不同技术进步路径的经济增长效应在中国不同地区有什么异质性,怎么样权变选择适合于当地区的技术进步进步路径?
自Romer(1990)在内生增长理论中提出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最后源泉以来,国内外学者对有关问题进行了很多的研究。而技术进步路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是国内外学者现阶段关注的重点,不同学者因为在考察对象、研究办法与样本数据等方面的差异,所得结果也并不同。Mathews(2007)、孙建等(2009)等觉得后发国家应该看重自主R&D这一技术进步路径来获得后发优势;李小平(2007)等人的研究表明自主R&D对生产率的增长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但吴延兵(2008)等人的研究表明自主R&D对生产率有显著促进用途。吴延兵(2008)等运用面板数据的经验研究表明海外技术引进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同时也表明国内技术引进对生产率没显著影响。Lucas(1988)在外部增长学说中说明了外商直接投资可以促进经济增长;Alfaro和Charlton(2007)、傅元海等(2010)等借助有关数据检验了外商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分别为不同水平的外商直接投资和不同技术进步路径下的外商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同。
可以看到,已有研究大多是围绕海外欠发达国家或中国国家层面展开,极少从分地区层面,且把不同技术进步路径纳入统一的剖析框架。鉴于中国地区经济进步不平衡性、进步阶段的多样性(林毅夫,2004;卢宁,2010),应该基于地区要点禀赋的视角来选择适合的技术进步路径。因此,本文运用2003年~2011年中国分区域大中型工业企业面板数据对自主R&D、技术引进、外商直接投资和经济增长进行了实证研究,同时考察了中国不同地区的技术进步路径选择的差异性。本文的后续部分结构安排为:第二部分是研究办法与数据处置;第三部分是估计结果与讨论;第四部分是结论与启示。
2、 研究办法与数据处置
1. 模型设定与变量讲解。本文研究技术进步路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并且技术进步路径包含技术引进与自主R&D。技术引进包含直接技术引进和间接技术引进,直接技术引进又包含海外技术引进和国内技术引进;间接技术引进包含外商直接投资。而林毅夫等(2004)觉得经济增长可分解为投入要点数目的增加、投入要点水平的改进和投入要点用效率的提升。本文重点考虑投入要点用效率的提升。
鉴于以上剖析,本文借鉴吴延兵(2008)的处置办法,大家用TFP来体现经济增长水平或效率的产出,并将TFPit和f(?)概念为:
TFPit=?茁0exp[f(R&Dit,FTIit,ITIit,FDIit)]①
f(?)=?茁1lnR&Dit+?茁2lnFTIit+?茁3lnITIit+?茁4lnFDIit+?撞?茁jCTRit+ui+?着it②
将②式带入①式,两边取对数后,则可得:
lnTFPit=?茁0+?茁1lnR&Dit+?茁2lnFTIit+?茁3lnITIit+?茁4lnFDIit+?撞?茁jCTRit+ui+?着it③
上式中,TFPit代表第i个区域(省)第t年的全要点生产率;R&Dit代表第i个区域(省)第t年的自主R&D;FTIit代表第i个区域(省)第t年的海外技术引进;ITIit代表第i个区域(省)第t年的国内技术引进;FDIit代表第i个区域(省)第t年的外商直接投资;CTRit为控制变量,其中包含第i个区域(省)第t年的企业规模ESCit、技术能力TTCit、经济进步水平EDLit、经济外向度TEEit。μi为个体效应;?着it为随机扰动项。β0为常数项;β1、β2、β3、β4分别表示自主R&D、海外技术引进、国内技术引进和外商直接投资的产出弹性;βj为控制变量的系数。 2. 数据了解明。本文所用的原始数据源自《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和《中国工业经济年鉴》,部分数据是依据原始数据进行整理而得到的。其中,工业总产值、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从业职员年平均数、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和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均源自《中国统计年鉴》;开发新品经费、R&D经费占商品销售收入或主营业务收入、R&D项目经费支出、商品销售收入、主营业务收入、消化吸收经费、引进技术经费支出、购买国内技术经费、有科技机构的企业占全部企业比重和新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均源自《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出口交货值、工业销售产值、外商资本来和实收资本源自《中国工业经济年鉴》。其他数据是依据原始数据进行整理而得到的。
借鉴Fare等(1997)等的办法,基于投入的全要点生产率指数可以用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来表示。因此,在计算全要点生产率(TFP)时,用到的主要指标是区域的投入和产出数据。其中投入数据包含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产出数据包含区域年度企业产出。大家用工业总产值表示产出,并且用2003年为基期的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对其进行价格平减;用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表示资本投入,并且用2003年为基期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对其进行价格平减;用从业职员年平均数表示劳动投入。因为工业总产值涉及到中间品投入,因此,用工业增加值估计的全要点生产率比用工业总产值估计的较准确。但,基于数据的可得性、准确性与可比性,在计算全要点生产率时,大家使用的产出指标是工业总产值。大家用DEAP2.1来测算全要点生产率(TFP)。因为获得的全要点生产率是环比指数,第一要将它折算到基期,然后再进行计算。大家以2003年为基期,并假设基期的全要点生产率为1。
3、 估计结果与讨论
大家运用Eviews7.2软件基于2003年~2011年中国分区域大中型工业企业的面板数据对静态面板模型③式进行估计。在对国家层面和地区层面技术进步路径的经济增长效应模型进行估计时,大家运用了混合模型、随机效应模型和固定效应模型分别进行估计。为了比较各种模型的估计效率,大家进行了冗余固定效应检验和Hausman检验,检验值的显著性水平均为1%。两种检验均表明固定效应模型的估计效率最高。下面大家分别对两种状况下的技术进步路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剖析。
1. 全国层次的技术进步路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剖析。由以上剖析可知,基于固定效应的模型具备更高的估计效率。下面大家依据该模型来具体剖析有关的变量。自主R&D、海外技术引进、国内技术引进与外商直接投资等技术进步路径分别对TFP的影响。①自主R&D。无论在混合模型下还是在随机效应模型和固定效应模型下,其系数为正,但不显著。这表明2003年~2011年间,自主R&D对TFP的贡献开始显现,加强自主R&D有益于提升TFP,但整体来讲,自主R&D对TFP的贡献率并不显著,可能是什么原因:国内要点禀赋非均衡分布特点明显、地区经济进步极不平衡,而自主R&D对TFP的贡献存在门槛效应,在国内自主R&D整体投入不大的状况下,对TFP的促进用途有限。但作为进步中国家的中国应该继续看重自主R&D,以预防陷入技术陷阱,从而达成技术赶超(孙健等,2009)。②海外技术引进和国内技术引进。在三种模型下,其系数均显著且分别为负和为正,这与吴延兵(2008)等的研究结论不同。可能是什么原因在于,中国有能力购买海外技术,但消化吸收海外技术的能力较低,使得海外技术引进对FTP有哪些用途不明显;而国内技术引进,无论是在林毅夫(2004)等提到的技术引进的本钱方面还是咨询技术职员方面都比引进海外技术有优势。因此,中国在引进海外技术的同时,要加大对海外技术吸收能力的看重,提升技术实际转化的比例。③外商直接投资。在三种模型下,其系数均显著且为正。这说明外商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有正向影响。这与傅元海(2010)等人的研究结论相同。因此,中国应继续扩大开放范围,越来越放开国家垄断但不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大中型国有企业,以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为契机,大力引进海外有较强资金、技术或市场优势的策略投资者,提高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水平和市场竞争优势。在控制变量中,企业规模对经济增长效率的提升显著为正;技术能力和进步水平对经济增长效率的提升有负向影响;经济外向度则无显著影响。
2. 地区层次的技术进步路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剖析。下面大家具体剖析不同区域的具备较高效率模型的估计结果。由估计结果可知,中国东、中、西区域的技术进步路径对FTP有哪些用途存在差异。
①东部区域。仅国内技术引进的系数显著,且为正。而自主R&D对经济增长效率的提升没显著影响。可能是什么原因,东部区域多以"三来一补外向型"经济为主,且这类行业或企业总是对自主R&D还是海外技术引进的意愿还是投入能力都比较欠缺,这是该区域自主R&D和海外技术引进对TFP的贡献率为负的主要原因。这一区域服饰、纺织、家用电器等产业集群发达,中小微型企业海量,集群内的共生关系与常识、技术外溢效应有益于技术的扩散与传播。这说明,东部区域尽管具备地区获得海外技术引进的本钱优势,与较高的经济进步水平,但且没发挥海外技术引进与自主R&D提高产业层次与TFP有哪些用途,相反且陷入国内技术引进(更多的是初级加工品的简单复制与技术模仿)的路径依靠而产生自主R&D与海外高技术引进的惰性,这不利于东部区域高新技术产业的进步,制约了该区域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当然国际跨国公司处于核心技术保护的考虑也使得该区域在海外技术引进特别是核心技术引进迟缓的主要原因。②中部区域。模型结果表明,该区域受海外技术引进的影响显著,且为负。出现这样的情况是什么原因可能是较丰富的研发资源致使该区域倾向于购买海外的技术,海外企业出于对自己的考虑没将一流的核心技术而是将落后的技术供应给该区域(吴延兵,2008)或该区域购买到一流的核心技术却没办法学会该技术。而该区域的经济增长效率却不受其他技术进步路径的显著影响,自主R&D能力较弱、不看重国内技术可能分别是自主R&D、国内技术引进不显著的要紧原因;介于具备丰富要点禀赋的东部和国家扶持政策的西部之间可能是致使中部区域外商直接投资没优势是什么原因之一。③西部区域。在西部区域,仅外商直接投资的系数显著且为正。可能是什么原因,西部区域是欠发达区域,西部大开发以来,该区域充分运用外商直接投资带来的技术后发优势,提升了TFP。而该区域的高校、科研院所等具备相对的比较劣势,自主R&D能力较为欠缺,对海外技术消化吸收能力不强,这致使该区域产业或企业更多依赖获得外商直接投资伴生的技术外溢效应来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因此,国家应进一步加强西部区域的对内对外开放力度,在更多的范围、更多的行业加强招商引资力度,提高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和层次,以促进西部区域经济增长总量与TFP的提升。 技术能力、经济进步水平和出口外向度等控制变量,对不同地区FTP的影响也存在显著差异。技术能力在东部区域无显著影响,而在中部区域和西部区域却对经济增长的效率有显著负影响;经济进步水平在东部区域对经济增长的效率有显著负影响,而在中部区域和西部区域却无显著影响;出口外向度仅在中部区域对经济增长效率存在显著正影响,而在东部区域和西部区域却无显著影响。而企业规模在三个区域对经济增长的效率均有显著正影响。
4、 结论与启示